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中小企业泸州网 » 重要新闻 » 正文

区域协调发展正形成澎湃动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3-17  浏览次数:1996
0
核心提示: 近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京雄城际铁路四标段中铁十九局固安制梁场施工现场,高约17米的900吨轮式提梁机搭载着
  近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京雄城际铁路四标段中铁十九局固安制梁场施工现场,高约17米的900吨轮式提梁机搭载着双线箱梁正式启动。京津冀协同发展6年来,三地在产业升级转移、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内外、着眼全局,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认为,从国内外实践来看,不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间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不仅可以不断培育新区域增长极,培育动力源,稳定宏观经济发展全局,还可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各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重大战略引领作用持续显现。

 

  区域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2019年中国统计公报显示,分区域看,全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511161亿元,比上年增长6.2%;中部地区生产总值218738亿元,增长7.3%;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05185亿元,增长6.7%;东北地区生产总值50249亿元,增长4.5%。可供对比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2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生产总值仅分别为257亿元、146亿元、127亿元和84亿元,到1978年则分别增加至1514亿元、750亿元、726亿元和486亿元。

 

  区域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党的十八大以来,按不变价格计算,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7.2%、8.2%、8.5%和6.1%,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领先于东部地区,形成了地区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作为重要动力源的引领作用强劲。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84580亿元,比上年增长6.1%;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457805亿元,增长6.9%;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237253亿元,增长6.4%。阿里研究院等机构近日发布的《2020粤港澳数字大湾区融合创新发展报告》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正积极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并持续担纲国家级经济增长极,以创新驱动引领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

 

  在马庆斌看来,中国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过程中,“一带一路”、自贸区、自由港、湾区、陆海新通道、流域保护等更加符合引领全球经济新规则新方向的理念,政策落在不同的区域板块,动力系统不断优化,更能激发区域发展潜力、增强区域发展韧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等,为各地各部门推动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更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中国经济更加深入融入全球经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更高水平、更深层面、更广领域推动改革和开放,更大力度推动创新驱动,中国区域协调战略的推动已经成为一个实现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马庆斌认为,看待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全球的思维。要看到,一些区域板块“快”是比较优势发挥好的“快”,一些区域“慢”是主动转型、自我改革,扬弃旧动力、培育新动力的“慢”。就创新驱动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东部区域已经处于全面引领创新的领头梯队,中部、西部和东北等部分省市处于网络化创新的紧随梯队,还有部分区域则处于点状创新的后发梯队。如果考虑到不同区域在数字经济、健康养老、5G和信息中心等新基建方面的潜力则更大,传统的气候、资源、交通等约束条件逐步被改革魄力、开放活力、创新能力等新的要素替代。区域经济协调不断激发蛰伏的发展潜力,正在形成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熊 丽)

 

(责编: )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  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业务主管
泸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   四川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
ICP备案号:蜀ICP备11006773号-4
Copyright www.lz.sme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