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中小企业泸州网 » 重要新闻 » 通知 » 正文

关于印发《汇集创新资源推动四川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30  浏览次数:1184
0
核心提示:川经信技创〔2018〕24号 各市(州)及扩权试点县(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国防科工、知识产权等主管部门: 为深入
  经信技创〔201824

 

各市(州)及扩权试点县(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国防科工、知识产权等主管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创新资源同产业无缝对接,促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产业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切实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特制定《汇集创新资源推动四川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贯彻实施。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四川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

                                 四川省知识产权局

                                   2018124

  

 

汇集创新资源推动四川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有关部署,充分发挥四川科教资源丰富、研发基地较多、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推动创新资源同产业无缝对接,更加有效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产业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切实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现就加快汇集创新资源推进四川产业发展制定本计划。计划实施期为2018-2020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四川未来发展的一号工程,着力夯实全省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进一步汇集和统筹用好各类创新资源,加快技术转移市场建设,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动四川产业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本转换

(二)主要目标。2020年,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型企业,建成一批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研发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要应用前景的原始创新成果,努力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全面转变。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0%。全省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年均增长1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5件,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军民融合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群、产品群。

二、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计划,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

(一)推进重点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将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以及投入强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等指标纳入相关评价考核体系,作为享受国家、省有关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大力落实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各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以及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工作,激发广大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持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将企业研发投入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各市(州)相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属地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督导工作。省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完善工作机制,采取行之有效措施促使企业做好研发统计工作。

2020年,提升我省重点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力争全省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省统计局、省国防科工办)

(二)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以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企业科研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强吸引高端人才的承载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探索母工厂模式,打造新技术、新工艺和管理创新的策源地。推动骨干企业融入全球研发网络,开放配置全球创新资源,积极布局建设海外研发(设计)中心。

2020年,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突破1100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突破40家,培育50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0家,每年增加科技型中小微企业20000家。(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三)加强企业名优产品培育。实施百项工业新产品开发计划,制定《四川省优秀工业新产品评价办法》,建立和完善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鉴定、评价、支持、推广、统计管理体系,组织开展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评选。在我省具有基础、优势和特色的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服务业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优势特色产业领域,遴选确定一批创新产品,集成资源,分类培育,重点突破,支持产业发展。推进千项名牌产品培育计划,指导企业制定品牌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自主品牌。

2020年,每年支持和培育100项创新产品,动态培育千项名优产品。(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三、实施产业公共创新载体建设计划,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撑体系

重点建设创新资源相对集中、创新环境自由开放、运行机制灵活有效的支撑产业发展的公共创新平台,打造若干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促进成果转化的研发和转化平台,形成创新要素集成整合、各类创新机构协同推进、产业领域覆盖全面、功能基本完备、机制富有活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一)加快推进产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新模式,在创新资源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加强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产业化应用,为行业提供技术委托研发、测试认证、标准制定、专利运用、成果评估、转化应用、企业孵化、人才培训等一系列公共服务,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合,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2020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等领域创建10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以上省级产业创新中心,3家以上国家产业创新中心,争取1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纳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计划。(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

(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依托全省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汇集创新资源,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培育交叉学科重大研究平台,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发展、民生重大需求和创新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创新新格局。搭建统一开放的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网络平台,建立专业化、网络化的科研设施与仪器服务机构群。加强公共检测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国家级和省级检测技术机构建设。

2020年,争取培育1-2个交叉学科重大研究平台,在已建和在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9-10个。新创建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0个以上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支持建设10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新批建50个以上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6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0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

(三)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企业牵头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在合作共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基础上,围绕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专利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等功能,建设一批行业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等不同形态的协同创新组织,推动整合行业研发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应用。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积极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创新融合,促进协同设计、协同研发。

2020年,建设20家以上行业协同创新中心,160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80家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

四、实施引领产业发展的技术攻关计划,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省、质量强省、航天强省、网络强省、交通强省、数字四川、智慧社会提供支撑。

(一)加强前瞻性技术布局。组织编制前瞻性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产业发展路径、关键核心技术节点,找准前瞻性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机遇、关键瓶颈和制度障碍,提高各种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协同创新能力,形成合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

2020年,定期研究制定前瞻性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

(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骨干作用,集成跨学科、跨领域的优势力量,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力度,重点聚焦空间、网络、核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生命等学科,布局一批重大基础工程,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战略项目,系统开展一批能产生颠覆性创新成果的前沿技术研究。突出10个重大科技专项支撑和牵引作用,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知识产权密集、国际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0年,每年组织实施100项重点科技项目,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三)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及应用。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协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协同创新模式。完善和落实支持企业创新投入的政策措施,建立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和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研发。

2020年,每年组织实施100项省级产业技术研发与开发重点项目,力争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超过530亿元。(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五、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引导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围绕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系统部署,实施一批符合产业升级方向、投资规模与产业带动作用大的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建成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市场化的技术交易市场,形成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技术交易机构为支撑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

(一)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强化需求导向的成果供给和转移扩散机制,促进产学研协同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在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推动重大关键技术转移扩散。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聚焦细分领域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推广技术成熟度评价,促进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充分发挥学会、行业协会、研究会等科技社团的优势,依托产学研协同共同体推动技术转移。

2020年,组织实施成果转化项目2000项。其中: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00项,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宜技术成果1500项。(责任单位:科技厅)

(二)加快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以需求为导向,连接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集聚成果、资金、人才、服务、政策等各类创新要素,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交易平台。完善我省技术交易市场,开展信息发布、融资并购、公开挂牌、竞价拍卖、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积极融入全国技术交易网络体系,形成主体活跃、要素齐备、机制灵活的服务网络。

2020年,全省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累计2000亿元。(责任单位:科技厅)

(三)加快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坚持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整合西南地区创新创业资源,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建设,打造2万平方米的西南技术转移聚集区。推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构,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市场开拓、营销推广提供服务。鼓励各类中介机构为技术转移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资产评估、技术评价等专业服务。加强区域和行业间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区域性技术转移机构,逐步形成覆盖全省的技术转移网络体系。

2020年,建成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服务机构1000家。(责任单位:科技厅)

六、实施产业能级提升计划,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坚持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着力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推动产业能级迈上新台阶。

(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战略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技术创新方向,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重大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端成长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投基金,培育一批高端引领型产品,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含量高、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

2020年,基本建立大数据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四川造本土知名品牌。每年组织实施10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项目,着力将信息安全、大数据、轨道交通、航空与燃机、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页岩气、生物医药、核技术应用等产业培育成为千亿产业,其中5000亿产业2个。(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

(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振兴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并举,强化政策引导支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大力实施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十大工程,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深度应用。贯彻落实中国品牌日战略部署,补齐自主品牌发展短板,改造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食品饮料等支柱性产业,在培育中高端供给、实施智能化改造、质量品牌创建、清洁低碳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切实提升传统产业中的先进产能比重。

2020年,每年组织实施500个投资上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累计实现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2万亿元以上。(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三)推动产业园区创新改革发展。深入实施《四川省产业园区创新改革发展规划》,着力提升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类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水平。做好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工作。鼓励园区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产业主攻方向,打造一批以高端成长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特色产业园区。完善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的建设标准、产业承载力和要素保障力,加快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园区内物料闭路循环和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区。支持合作园区、飞地园区建设。构建园区研发、培训、检测、金融、保险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联动开发模式。

2020年,培育建设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的园区3个、超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4个,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达到28家。(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四)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强化智能制造基础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大力开展设计服务提升行动、制造效能提升行动、客户价值提升行动、服务模式创新行动,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延展和提升,实现新的价值创造,打造竞争新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努力建成一批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聚集地。

2020年,攻克100项以上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培育100户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建设36个服务型制造集聚基地,形成8-10个优势服务型制造品牌。(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

(五)建设产业创新发展重大区域平台。高标准打造天府新区,谋划推进建设一批具有带动性和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高起点规划建设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内陆临空经济门户。高质量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实施重大科技协同创新、战略资源管理、产业发展引导、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工程,推进资源富集地转型发展。支持全省“81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103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推进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产业衰退区主导产业发展、产业集聚区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转型发展样板工程。大力实施开发区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开发区绿色发展、创新发展。

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加快形成区域协同共兴、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七、实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计划,构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为引领,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创新项目,抓好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搭建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营造军民融合创新生态,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一)完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强化军民协同原始创新和系统布局,推动科技资源的军民互通共享,实现创新资源相互支撑、有效转化。落实省政府与科技部、中央军委科技委三方合作协议,建立军民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机制,组织实施一批军民融合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依托省军民两用技术再研发中心,联合高校院所和军民融合企业,实施一批军用技术再研发转民用项目。推广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经验成果,在无人机、卫星导航、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盟股权合作,提升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研发创新能力。

2020年,成立四川省航天产业等技术创新联盟,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责任单位:省国防科工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

(二)推动建立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聚焦国防和军队建设重大科技需求,建设战略性、综合性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军民融合综合示范。发挥重大项目牵引作用,在航空、卫星应用、地理信息、高端芯片、新型核能等领域,组织实施“5+1”军民融合重大创新工程,加快建立一批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国环流器系列装置、大型低速风洞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在川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机构等,引导和推动在军民融合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新型科研机构,组建跨单位、跨领域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开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推动军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020年,建设8个以上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平台,建设10个以上特色鲜明的产学研一体化军民协同创新联盟或其他平台。(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八、实施知识产权助推产业升级计划,营造产业创新良好环境

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强产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发展的协同互动,掌握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打造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一)强化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战略布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重点领域实施专利导航试点,研究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和科技行动计划,推动高新区等重点产业园区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实施重大关键技术、工艺和关键零部件的专利布局,在关键技术领域储备一批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构建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全球专利组合和战略布局。加大创新成果标准化和专利化工作力度,推动形成标准研制与专利布局有效衔接机制。

2020年,完成10个以上重点产业和40个以上重点领域的专利导航。(责任单位:省知识产权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二)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制定四川省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目录,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和统计监测体系。培育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每年支持20个重大专利实施和产业化项目。加大政府采购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的支持力度。在有条件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试点建设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集聚区、产品示范基地,推行知识产权集群管理。

2020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20%(责任单位:省知识产权局、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九、保障措施

(一)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新机制。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联合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实施。探索建立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普惠性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发挥技术创新核心作用,组建各类产学研创新联盟,符合条件的,可登记为企业法人,支持其承担各类计划项目。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治理体系,探索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推动政府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科技奖励制度改革、高等学校创新改革、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科研院所分类改革试点、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科协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等重大改革试点。

(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强政府各类计划产学研导向。加大对企业建立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基地的支持力度。市(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配套措施,支持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及重大项目建设。

(四)强化税收政策引导。严格执行企业所得税优惠备案管理,不折不扣地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抵扣和技术转让税收减免等激励创新政策。抓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试点工作,通过对生产企业进行补助等方式,鼓励用户购买和使用首台(套)产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

(五)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专门板块,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探索相关制度创新,为挂牌企业提供股权融资、股份转让、债券融资等创新服务。成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省级信用担保基金,通过融资担保、再担保和股权投资等形式,与省内现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推动银行业机构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探索科技支行差异化经营管理模式。支持银行业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健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发展投贷联动业务。

(六)强化人才支撑。研究制定关于促进人才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流动配置、分类评价、激励保障和服务保障等机制,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鼓励,充分激发人才创新的活力与动力。支持和鼓励人才在高校、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间自由流动,培养具有丰富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来四川创办企业、从事教学或科研等活动。支持企业引进和使用好高端紧缺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重视企业员工岗位培训。

十、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省知识产权局等部门建立会商机制,研究各项重点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分工,制定各项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开展监督评估。强化对重点工作实施情况的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定期组织督促检查,及时开展评估,掌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加强对各部门目标和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对落实目标任务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开展宣传培训活动,营造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对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大力推广企业自主创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增强创新的文化理念,增进公众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的示范效应。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指导  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业务主管
泸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承办   四川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支持
ICP备案号:蜀ICP备11006773号-4
Copyright www.lz.sme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