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深入开展,在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合作、旅游文化交流等方面,中国同相关国家设计和规划了一系列合作项目,这些项目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金融对资源的配置功能,拓宽融资渠道,获得资本积累,实现资金总量的扩张,成为支撑保障这些项目顺利落地开展的必要条件。
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形势下我国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贡献中国方案,承担大国担当,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对实体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而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是在推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中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近日,在2017“一带一路”投融资高峰论坛上,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表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城市综合开发等方面存在大量投融资机会。仅基础设施一项,就存在十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到2020年,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波斯湾、地中海、波罗的海的运输通道将基本畅通;西部地区向西向南的陆上国际大通道也将建成,泛亚铁路将成为连接中亚、西亚、波斯湾的铁路通道,这无疑将产生巨大的投融资需求。
“‘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给沿线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对金融业来说是一个机遇,因为这些基础设施需要融资,产能发展需要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所以金融机构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资银行前瞻布局
“中国制造”“中国建造”走出去,以及沿线国家资源、能源进入中国,都离不开高效的投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金融服务。在这方面,中资银行已经布局。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已有9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62家一级机构,越来越多的中资行提出进一步增加机构设点、完善相关金融服务的设想,拟综合利用新设机构、战略并购、投资入股、提升现有机构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等多种方式,扩大和完善布局。
据了解,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201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贷款余额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涉及的项目也超过1000个。国家开发银行为沿线国家提供的融资项目超过400多个,贷款余额1000多亿美元。
与此同时,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在持续发力,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比如,工商银行支持境外项目已近100多个;中国银行发行了40亿美元的“一带一路”债券。一些股份制银行在相关项目储备和创新产品服务上,近年来也动作频频,如民生银行储备项目17个,光大银行储备项目10个,相关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交通、矿产、农业等领域。
记者注意到,包括民生银行在内的一些股份制银行,在中资企业走向海外的进程中,创新性地推出包括项目咨询、尽职调查、交易谈判、财税结构设计、跨境产业链撮合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有效推动民企融资难等问题的解决,也成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合作伙伴。
把控风险是重点
海外“走出去”的过程中,机遇有,风险同样存在。外交部原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副主任何亚非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地缘政治、国家发展水平、国家治理能力情况差异较大。还有不少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兼容,表现在支付体系、法律环境、会计准则、信用环境、反洗钱这些金融网络的建设相互不兼容,政策上有差异。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时需要高度重视。
招商局长城海洋科技战略发展产业基金总经理王洪源对此表示认同,“在某种程度上讲,做海外投资就是与风险并行,把控风险是重点。”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前作出预判,有助于化解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不仅如此,对银行来说,支持“一带一路”,一定要有持之不懈的恒心、久久为功的耐心,要以多样灵活的金融服务与产品供给,促进我国企业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已成为中资金融机构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重要业务选项。在民生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杨毓看来,绿色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不过,他也提示,绿色项目可能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项目风险也随之增加。沿线国家环境风险参差不齐,保持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发展,也需要规避环境风险。
专家建议,规避风险,推动绿色金融向前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主导,联合沿线各国共同制定相关标准和依据,供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投融资参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设立多种产品来支持绿色经济发展,融资机构要开展多方面合作,包括国际合作、银行之间合作、金融机构之间合作以及银行、互联网之间合作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钱箐旎)